第234页

作品:《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+番外

    无论作用于人和牲畜都一样。
    周邈:“但从优质鲜蒜中提取其精华——大蒜油,效用会更加快速显著。”
    毕竟战场上抗菌消炎,药效显著才行。
    不然万一有将士吃坏了拉肚子,难道是能吃一十公斤大蒜治肚子?还是外伤感染化脓了,能外敷一十公斤大蒜捣烂的蒜汁?
    徐福等人一边快速传阅,一边竖耳听仙使讲解。
    “大蒜素的提取方法中,较易实现的主要有两种,我都写在上面了,你们各自分别试验一种。”
    “第一种,水蒸气蒸馏法。先蒸馏出纯净水,再将大蒜切碎捣烂,然后加纯净水蒸馏,萃提大蒜精油,最后进一步精炼萃取溜出液中的大蒜油。”
    “只是切记,水不可煮沸,水温不可太高。”
    蒸馏温度不可超过一百度,在八十摄氏度以下。
    虽然仙使讲解中的有些字词很新颖,但徐福他们结合纸张上更详细的注解,也能无障碍地意会其意。
    “第一种,是烈酒提取法。”也就是有机溶剂提取法。
    合适易得的溶剂也就只有酒精,酒精又没有现成的,那拿六十度以上的烈酒也能平替。
    “先蒸馏出烈酒,再将大蒜切碎捣烂,然后加烈酒浸泡并蒸馏淬提大蒜精油。后续同理。”
    最后,周邈事先提点一句:“对了,提前说好,若是参与提取大蒜素,那么或许明年会出差在外。”
    大蒜素的保存难度较大,保质期不长,徐福他们学会提取大蒜油之后,就得随军去,以便即制即用。
    不说在战场一线,至少也要在三天以内路程的地方。
    “这样的话,有谁要退出吗?”
    “臣等愿为仙使驱使!”一众方士异口同声道。
    笑话,能得仙使重用驱使,谁会选择退出啊!
    “那行
    !少府赵瓷令很快会烧制出部分需要的器皿,萧左丞也很快会拿来所需鲜蒜,你们先回去琢磨琢磨,心中演练几遍。”
    “大蒜珍贵,尽量一两次就提取成功,然后再验证一两次,可没有那么多浪费的。”
    “唯!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重新活跃起来的周邈,一边推敲青霉素的制取——
    神神秘秘地在内室写写画画,涂改、揉团的稿纸一天能丢满一篓子。
    一边督促大蒜素的制取——
    验收烧制的陶瓷器皿是否可用,检验大蒜质量,监督徐福等人先学蒸馏纯净水和烈酒。
    只是还没等进行到提取大蒜精油那一步,仲秋八月初,周邈就要离开咸阳出差去了。
    还有最后一月,万里长城预计工期就结束了,也即是还有最后一轮赐福大典。
    而且在大典结束后,他还要立即前往诸郡,将积攒的工餐口粮卸货在各郡,让役夫归家时再去支取。
    “步骤也都写明了,就按照我说的往下试验吧。”
    “希望一个月后我回来时,你们能给我一个已经成功的惊喜。”
    相比青霉素,大蒜素的提取方法堪称简单。
    “唯!”
    第137章 徐福等人:名留青史!不敢想根本不敢想!
    若有太空视角俯视中原大地,便可见十万长城魏巍,横山越岭,如龙腾飞。
    龙尾垂于哈密北坂,龙须飘在东夷腹心。
    从草天一色的苍茫西域,覆压无际草原、险峻山岭,到莽莽密林的辽东。
    视角拉近,可见这一条十万里长龙化成的城墙,高三丈,底座厚二丈余。
    其上墙背宽二丈,两列将士巡逻来往亦不局促。
    内侧起四尺宇墙,以防士卒跌落。外侧设六尺垛墙,上有望口,下有射洞和擂石孔。
    间隔数里不等,又建烽火台与城台。
    城墙过平原带,则烧泥为砖,越山领段,则割石为砖。砖石垒砌,水泥河沙混凝土粘接。
    建得墙体直滑如削、平整无缝,坚牢如铜墙铁壁,千年不朽亦非难事。
    城墙内侧,百里一堡,险地关隘处又垒关城,两界重地又建镇城。
    城墙据敌,城台盯防,烽火台传递敌情。
    内侧百里一城堡,屯兵聚马。险隘建关城,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。两界重镇,屯兵镇守,互市贸易。
    长城不只是一堵雄伟城墙,更是集防御、屯守、互市于一体的立体防御体系。
    在防御战中,若无内奸策应,若无军备废弛,几可立于不败之地。
    长城雄伟坚牢,绵延十万里。
    建成之后,将守大秦江山八百年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时间回拨,视角转换。
    八月中旬。
    自咸阳至诸郡,再至郡中各县,经大秦驿传物流系统层层分发。
    终于,役夫们住宿补贴中的最后一匹布,也发放到了他们亲眷手中。
    一名驿传士伍言行严肃,按例询问:“这是马季住宿补贴的最后一匹布,除他本人留用一匹外,累计九匹,是否已经全数签收?”
    役夫马季的妻子身旁,还站着十四岁的儿子,喜悦地接过布匹:“对对,加上眼前这一匹,累计九匹仙布,都已经全数签收,确认无误!”
    驿传士伍于是拿出递件的签收册子,并掏出随身携带的朱砂印泥。
    “老规矩,签收人签字、指押,确认签收。”
    役夫马季的儿子竟是个识字的,闻言也娴熟地找到对应地方,签上他的名字。
    食指满指饱沾印泥,然后将一指按下,将三节指节都清晰地印在签收列,覆盖住前后的字迹。
    三节指节对比长短粗细和纹路,再有签名,加之难得的朱砂印泥,极大地降低了冒领之事。
    签字画押,签收完毕,驿传士伍颔首示意过,收起册子和印泥就利落地翻身上马。
    哒哒哒!疾驰离去。
    村口原地,马季妻子抱着仙布,珍爱地缓缓轻抚。
    “诚啊,这最后一匹仙布终于也拿到了,这次也不去换给县中富户了。自家留着,等你到时出发去府试前,做新衣裳穿!”
    她的儿到时定然能考过县试,赴考府试的!到时离家出门,总要穿得鲜亮些才不叫人看轻。
    马季一家随庞大的族群自赵地迁来此地时,家中是一穷二白,但马诚生于贫穷却不堕志气。靠着附从侍奉县中的一名士人,而得以识字学文。
    若仅仅如此,原本也不会有多大前途可奔。但咸阳颁旨天下,科举取士擢选人才。马诚也便有了出人头地的盼头。
    之后高产仙粮陆续推广种植,田地也相继丰收,交上赋税后终于吃得饱饭了。
    但买笔墨纸砚,供他正经读书,也还是天方夜谭。
    可接着又逢阿父中选为仙使役夫。据说将会有三套工装,每月两石半的仙粮,十匹仙布。
    工装仙粮先不说,十匹仙布他们已经拿到九匹。
    之前的八匹,一换三、一换二,已经换成普通麻布,家中也一朝富裕起来。
    剩下这一匹,就留着吧。
    “好。”眼下市易已经不再划算。
    但留着过几年,或许又能换得高价。若非家中需要金布钱财,其实全囤积下来,以后拿出来市易或许更值钱。
    马诚提醒起另一件事:“乡啬夫不是传信?道是估摸九月初,阿父他们就要完工归家来。到时还会顺道去郡中粮仓,支取应役时积攒的每月一石半的仙粮。”
    “对啊,乡啬夫还建议若亲眷方便,最好去接应。”马伯妻子左右不定,“但家中就我们母子二人,况且你人小力弱……”
    马诚早有
    决断:“我已与张公说好,阿父的口粮玉米种将按市价——以二易五,优先换给他家。他则借我五名强壮隶臣,与我一道去郡中接应阿父。”
    仙粮玉米可做种一事,早就传开,就连播种诀窍都已下发至县中。
    而他曾侍奉的县中士人即张公,家中有数百亩田地,正想下季就播种玉米,却又无种子。
    在知道他阿父中选为役夫后,便约定把玉米换给他家做种子。